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要以开放为导向,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要建设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反腐败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跨境腐败治理力度,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十年来,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坚守开放的本色、绿色的底色、廉洁的亮色,共建“一带一路”阳光大道越来越宽广。
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沿线国家共同发展,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是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要以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为目标,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让各国都从中受益,实现共同发展。要对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规则、标准和最佳实践,引入各方普遍支持的规则标准,推动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按照国际规则标准进行,同时要尊重各国法律法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加强统筹谋划,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实施雪中送炭、急对方之所急、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受益的民生工程,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蓬勃开展,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卓有成效的民生援助。要始终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的方方面面。加强国际发展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同落实联合国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十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十年取得的成绩弥足珍贵,经验值得总结。这部专题文集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回顾成就、总结经验,坚定信心、擘画蓝图。特别是在本书收入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深刻认识到”全面总结了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宝贵经验,成为总结历史经验、明确前进方向新的里程碑,对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新形势下中国扩大全方位开放的重要举措,也致力于使更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内陆地区从“后卫”变成“前锋”,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更上一层楼,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关系日益凸显。中国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越来越多国家的主要投资来源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合则强,孤则弱。”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坚持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开创了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要恪守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狭隘政策,抛弃垄断发展优势的片面做法,保障各国平等发展权利,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只要各国有合作的愿望、协调的行动,天堑可以变通途,“陆锁国”可以变成“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可以变成繁荣的高地。只要大家把彼此视为朋友和伙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赠人玫瑰则手有余香,成就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方愿同各方一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反对保护主义、单边制裁、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反对搞“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努力把互利合作“蛋糕”做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它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丝绸之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在中阿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炼、概括、阐发丝绸之路精神,强调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我们完全可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共同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四、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史,唯有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才能收获累累果实,才能建立利在千秋、福泽万民的长久之功。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十年只是序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要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继往开来、勇毅前行,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迎接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这部专题文集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规律,对推动“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新发展的长远擘画和明确要求。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网信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110报警服务|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热线|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www.bbse.com.cn 京ICP备2024044464号-1
Copyright©2024-2027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标达标企业管理中心
中国中标达标企业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本网站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48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