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
2015年、2020年,中央先后召开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日臻完善。西藏步入了发展最好、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实践一再证明,“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西藏实际的”。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结合治藏稳藏兴藏的规律性认识,如何继续为现代化夯基垒石?总书记指明方向:“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
60年发展历程中,西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元用了50年时间,而第二个千亿元仅用了6年的时间。今天的西藏,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这一次,总书记再一次强调高质量发展举足轻重的作用:“西藏的发展有其自身特点,推动工作务必从实际出发,要围绕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
路,曾是西藏的痛。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条能走汽车的路,更谈不上铁路。
1998年首次入藏,从拉萨到林芝,习近平同志乘车走了整整一天。到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乘坐“复兴号”,这段路只用了3个多小时。火车上,总书记仍在细致谋划:“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
今天,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12.49万公里,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达率100%,开通航线183条,天堑变通途。
“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雅下水电工程、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起几个大手笔,“这些项目是世纪工程,是西藏的重要工程,也是国家的重大工程。要把这些标志性项目建设成为精品工程、安全工程、绿色工程、创新工程、廉洁工程。”
就在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推动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震撼了世界。“我一直关注这个事情。雅下投资1.2万亿元,在过去的西藏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西藏不再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了。公路铁路齐头并进,人员进出便捷,电力输向全国。”
生态,西藏的“国之大者”。
雄奇的珠穆朗玛峰、险峻的南迦巴瓦峰、湍急的雅鲁藏布江……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习近平总书记看得长远:“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西藏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自治区50%以上的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7%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质100%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
如何保护住这一块“净土”,如何守护好“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方法论精炼管用。这次来,总书记对当地干部谈及高原特色产业虫草产业:这是“上天赐予的宝藏”,但也要考虑可持续的问题,“竭泽而渔可不行”。
约6400万,这是西藏自治区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人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印象深刻。既重视促进文旅产业融合,也思虑应对环境挑战之策。“一些事情,现在就要抓,污染一旦出现,金饭碗就丢掉了。”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总书记殷殷嘱托:“守护好‘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我们要有这样一个目标。”
跨越数十载的牵挂: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水流有源,木生有根。
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的深情牵挂,要向时光的更深处去寻溯。
早在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因接送援藏干部赴西藏考察,这也是他首次进藏;
2011年7月,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
2021年7月,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第四次进藏,就在这一次。
总书记的目光也从未离开过西藏。担任党的总书记后,2013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他就来到西藏代表团。这些年,就西藏工作作出的指示批示、谋划部署,不胜枚举。
其中,有两条脉络,贯穿始终。
一条脉络,围绕的是西藏的建设者、奋斗者、守卫者、奉献者。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在这里工作的不易。到中央工作后三次进藏,他都专程留出时间,会见接见西藏有关方面代表。
20日抵达拉萨后第一场活动,就是6批次的接见。
西藏各族各界代表,援藏干部代表,自治区及有关部门、各地市负责同志和老同志代表,政法干警代表,宗教界爱国人士和寺管会干部代表,驻拉萨部队上校以上领导干部和部分基层先进模范、文职人员……一位白发苍苍的藏族阿妈,将额头轻轻靠在总书记的手背上;一位身着戎装的军人,热泪纵横;一位老同志代表,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想再说一说心里话。
他们是雪域高原的建设者、奋斗者、守卫者、奉献者。没有轰轰烈烈、豪言壮语,却有赤子情深。从历史到当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高原大地写就不朽奇迹?离不开这份信念、这些精神。
走到援藏干部中间,习近平总书记关切询问大家:“来了多久了?”“来自哪些省份?”“适应得怎么样?”援藏,中国特色的壮举。世界上,只有社会主义中国能办好、办成这样的大事。
还记得1998年第一次进藏,习近平同志留下了不少感人的故事,也让西藏领悟到这位领导干部的格局:“林芝地区的事,就是我们省的事”“要派最优秀的干部来,好中选优”。
与海拔比高度、与雪山比纯洁、与风沙比坚韧、与草原比广阔,“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一脉相承。一茬接着一茬干,世界屋脊正续写新的人间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心“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之外,这次来,叮嘱中也多了一份严管下的厚爱:
“过去有的人有种错误理解,能够在西藏工作,已经很了不起了,还要求这么多吗?对党纪国法马马虎虎是不行的,甚至还要要求更高一些。要看到在西藏工作的战略意义,要有意志力、适应力。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来这里也不可以随随便便。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还是要警钟长鸣,时刻绷紧这根弦。”
另一条脉络,围绕的是西藏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巴吉村的乡亲们,从庆祝大会直播镜头里看到总书记,分外亲切。
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到访这个藏族村落,一席话暖了乡亲们的心:“西藏的资源很宝贵,有的是很独特的,还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且今后会更宝贵。”这些年,建材市场、现代化物流园区先后落户村子,村集体有了聚宝盆。
庆祝大会上,嘎拉村的乡亲们赶来了。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到村里做客。这个只有上百人的小村庄,2025年桃花节旅游收入达到370万元。前不久,嘎拉村村民按捺不住喜悦,把好消息写信告诉了总书记,没想到很快收到了回信。
脱贫,西藏的担子很重。放在全国看,西藏曾是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
最深情的牵挂,最坚定的信心。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62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颇感欣慰:“飞机上看,拉萨河谷的房子很漂亮。从高原上搬下来,一迁跃千年。脱贫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要安居、乐业,有致富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得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成果。”
“生活是不是幸福,这要让老百姓自己评价,我们说得眉飞色舞,老百姓无感,那是不行的,说明没抓对地方。”总书记质朴而又深刻的讲述,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
庆祝晚会上,有首朗诵题为《厚爱》。从舞台屏幕上,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今年发生地震的定日县正重建家园。山河呜咽,灾区里那一句“别怕,我们有总书记;别怕,我们有党中央……”动人心扉。这是人民对枝叶关情的真诚礼赞。
21日中午,从布达拉宫广场到贡嘎机场沿途,欢送的人群,挤满了道路两侧。习近平总书记拉开车窗,微笑着向人群挥手致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网信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110报警服务|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热线|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www.bbse.com.cn 京ICP备2024044464号-1
Copyright©2024-2027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标达标企业管理中心
中国中标达标企业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本网站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48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