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

Winning bid and meeting standards website

  • 在家门口看病就医有新变化!国务院批复
  • 中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疾控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 去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0万件,位居全球第一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造活跃
  • 聚焦人工智能 引领开放合作——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前瞻

   要闻动态

金社平:从"一季报"看"5%左右"的"稳"与"进"

来源:人民网 | 作者:中标达标企业网 | 发布时间: 2024-04-30 | 132 次浏览 | 分享到:

  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的首季,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为实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扎实稳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透过数据之“形”,读懂发展之“势”。深入分析中国经济“一季报”,我们能够更好理解“5%左右”的“稳”与“进”,从而看清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和大逻辑,不断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一)

  从“一季报”看增长,全年实现“5%左右”的预期目标,“稳”的基础更牢了。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体现了这一要求。

  看总量,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96299亿元,超过4万亿美元,这样的季度经济规模放在国际上比较,大致相当于有些发达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

  看增速,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6%,环比增速连续7个季度增长。

  高盛将增长预测从4.8%上调至5.0%,摩根士丹利将增长预测从4.2%上调至4.8%,亚洲开发银行将增长预测从4.5%上调至4.8%……“一季报”揭晓前后,众多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回升向好,中国经济朝着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稳步迈进,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多家国际机构上修了此前预测。

  当前,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增速放缓。中国一季度5.3%的增长实属不易,为世界经济持续注入信心和动力。就在“一季报”公布当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全球经济预期增速上调0.1个百分点至3.2%。彭博社预测,中国将是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稳”不仅来自经济增速,“一季报”中,众多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起步平稳、持续回升的良好态势。

  看三大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服务业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占比达59%,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7%。

  看三大需求,稳中有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去年全年提升1.5个百分点;服务消费较快增长,线上消费持续强劲,居民升级类消费持续向好;进出口增速创6个季度以来新高。

  看四大宏观指标,就业形势平稳向好,消费价格止跌企稳,国际收支总体平衡,经济增速回升。

  对于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发展质量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与“十四五”规划目标有机衔接,符合发展实际,既积极又稳妥,是一个量质并取、兼顾需要与可能的目标。

  从“一季报”看全年,5.3%的增速保持在“5%左右”的合理区间内,体现了保持定力、稳扎稳打、坚守底线、着眼长远的要求,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

  从“一季报”看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的动能更强了。

  观察一季度的中国经济,既有量的合理增长,更有质的有效提升,高质量发展继续取得新进展,“进”的动能更加充沛。

  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首次集体学习聚焦“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聚焦“新质生产力”,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辆车,驱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从工业老城到“新能源之都”,江苏常州依托乘用车制造“家底”,引进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入驻“建链”,推动动力电池集群壮大“强链”,吸引零部件企业“延链”,造就7000亿元级产业链。

  一度电,点亮新兴产业的动能。3月20日,青海首个智慧储能产业园项目在西宁开工。依托“绿电”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原崛起。

  一道光,照见未来产业的魅力。4月6日,原位实验装置在安徽合肥装车,准备运往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开展实验。长三角科创一体化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增添新动能,上海和合肥携手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两束光”辉映出一道新光芒。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从“一季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一些产业、经营活动、产品上显现新成效。

  新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新产品加快培育。充电桩、3D打印设备、电子元件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1.7%、40.6%、39.5%。

  新投资加快落地。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2.7%。

  新基建势头良好。开年以来,5G基站、东数西算、光纤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落地。到2月底,我国新增5G基站13.2万个,总量超过350万个。

  越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行业,发展越是向好,成为今天中国经济日益显现的新气象。从“一季报”看,新兴产业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去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一季度工业向好的重要动力。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没有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将不可持续。唯有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才能掌握战略主动、增强发展韧性,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预期和新的动力。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聚焦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我国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随着前期出台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新任务新举措落地见效,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不断巩固,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底气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

  从“一季报”看大势,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信心底气更足了。

  一季度的良好开局,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奋力拼搏,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望远能知风浪小,凌空始觉海波平。回顾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中国经济走过的发展历程,几条鲜明的曲线让人印象深刻。

  一条曲线,围绕着稳增长的预期目标波动,中国经济增速稳稳当当:2023年四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4.5%、6.3%、4.9%和5.2%,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5.3%。

  一条曲线,朝向“创新驱动发展”奋力攀爬,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塑造:2023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今年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

   通知公告

【编辑:中标达标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