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加强调研论证,广泛凝聚共识,以多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注重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1986年10月,一场征文活动——“2000年——我心目中的厦门”在《厦门日报》展开,公开征集对《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见,引发全市大讨论,从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大家踊跃献策,投稿纷至沓来。《厦门日报》刊载了14篇来自一线的建议,涉及城市规划、港口开发、海洋研究开发、金融中心建设等议题,来稿的作者既有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也有党政干部、媒体记者、工程师等,在社会上引发热烈反响。
彼时,从国家到地方,五年计划、年度安排是常见的,为一座城市制定15年的发展战略,却是头一回。
习近平同志有着清醒认识:“面对这样艰巨的研究任务,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都显得很不足。为此,专门班子要努力学习、勇于探索。”
于是,习近平同志带着厦门市战略办成员到北京,登门拜访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
“‘近平,你又来了!’一见面,于光远就亲切地招呼。习近平同志向于老谈了厦门要做发展战略的思路,请他指导,聊了一整个下午,气氛热烈。”对当年场景,郑金沐历历在目。
拜访于老之后,习近平同志又带大家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刘国光、董辅礽等专家请教,厦门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想法得到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刘国光还专门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厦门合作搞研究。
题定纲成,谋定后动。
习近平同志亲自审定了发展战略涉及的各个具体项目,分21个专题进行全面规划,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厦门大学等有关院所专家学者,厦门党政部门工作人员等100多人承担。
“发展战略编制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既借助相关领域高层次专家力量,也把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各自优势发挥出来。”发展战略课题组成员徐楚炫说。
一线调查,摸清家底。
当年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跑”数据、摸家底的日子,时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师、课题组成员刘连支至今记忆犹新。
“厦门但凡百人以上的厂子,哪怕在小巷子里,我们都挨家挨户走了个遍。”刘连支说,课题组成员常常骑着自行车搞调研,没有自行车的就坐着公交车满大街跑。
“当时还没有数据信息系统,我们就一家一家收集、核对、整理。”刘连支说,发展战略通过大量一手得到的真实数据,摸清了厦门的家底,也看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在数字化、信息化浪潮还未到来的时代,发展战略的编制就使用了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预测。
翻开发展战略,各项数据图表、函数公式密密麻麻。在“厦门市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预测报告”章节,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10多张图表将各项数据的产出投入比值详细罗列,一项项方程分析计算,描绘出15年后厦门面貌的精准画像。
组建不久的厦门大学计算机系承担了建模分析重任。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时任厦大计算机系副主任辜建德带领学生深入收集各项历史数据,用数学建模、定量计算的方法,进行前景预测,指出主要制约因素和必备条件。
这一经过深入调研、深思熟虑的战略蓝图,系统深刻回答了厦门经济特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至今依然闪耀着穿越时空的思想光芒——
突出重点,明确“厦门经济特区逐步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的构想”“厦门港的发展与布局”,指明“厦门市的发展与对内对外辐射作用”;
全面系统,针对厦门市到2000年的工业、农业、对外贸易、旅游、财税与金融、教育等问题都分章一一作了战略规划;
守正创新,前瞻性地将厦门市的“人才开发战略”“城镇体系与生态环境问题”单设一章纳入发展战略推动实施,突出强调“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位置”……
正如经济学家马洪在发展战略序言中所说:“这个发展战略,对厦门经济特区制定长远规划、近期实施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它地区制定区域性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这是2024年9月4日拍摄的厦门市演武大桥附近海面和环岛路沿线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吸纳民意、汇聚民智,这种自觉的意识和工作方法,贯穿于从地方到中央的为政实践。
“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我们要眼睛向下,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2020年,“十四五”规划编制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同年,习近平总书记3个月内先后主持召开7场覆盖各领域各阶层人士的专题座谈会。
2022年,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基层百姓的所思所想,社会各界的智慧力量,融入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这是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
(三)改革创新 勇立潮头
“经济特区的任务就是改革,经济特区应改革而生,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厦门港海沧港区远海全自动化码头,一个个白色的储能集装箱整齐罗列在冷危货物堆场,降温喷淋系统、防爆电源插座、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等设施,组成锂电池存放的“超大保险柜”,无人集卡往来穿梭,一批批锂电池从这里装船出海。
近年来,我国锂电池畅销海外,成为外贸出口“新三样”之一。由于锂电池化学特性和海运适用规则等问题,锂电池海运一度面临没有港口和船东敢接的困境。
2024年以来,厦门创新出台《厦门港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率先树立运输标准,得到国际认可,解决了企业出口锂电池的后顾之忧。目前,福建全省90%以上锂电池通过厦门港出口。
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包括“以标准创新推动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出海”等13项厦门的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经济特区应改革而生,担当起改革重任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厦门乃至中国而言,“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是一个全新的改革课题。
“什么是自由港,可以实行哪些政策,国内没有先例可循。”时任厦门市计划委员会干部董群联回忆,“面对特区改革重大任务,制定发展战略时,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一定要解放思想,解除禁锢,大胆闯、大胆试。”
在一次厦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语气坚定:“改革,先走一步有风险,但国家需要有人去蹚路子,搞好了,为国家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起纲举目张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带队到新加坡等地学习自由港经验,并组织“出口加工区和自由港”厦门国际研讨会,广泛听取国内外专家意见。
“我们要立足中国的实际、厦门的实际,不能全搬新加坡的模式,更不能搬用香港的模式,可以把它们作为重要参考。”习近平同志要求课题组的同志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研究厦门自由港发展模式,争取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自由港的路子。
在学习借鉴境外自由港建设经验,对厦门发展历史、家底、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发展战略对厦门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提出“三步走”路径——
实施保税政策,建保税区;保税区范围扩大到全岛,扩展功能为自由贸易区,实施自由贸易区政策;有限度地在全岛放开的自由港。
“新时代以来,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实践印证了发展战略擘画‘三步走’路径的前瞻性、科学性,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道路。”厦门自贸委政策法规局局长邓光雄说。
厦门,是改革之窗,亦是开放之门。
从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经济特区,到在新时代奋楫争先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的精神气质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网信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110报警服务|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热线|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www.bbse.com.cn 京ICP备2024044464号-1
Copyright©2024-2027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标达标企业管理中心
中国中标达标企业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本网站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48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