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金贵不贵?”“不贵,住得很舒服。感谢党和政府,让我在上海有了一个家。”总书记同租住在这里的新上海人郑岚予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又接连走进两间宿舍型租赁房,倾听护理员、保安等基层一线劳动者讲述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实践探索的经验,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2014年以来超1.5亿农业转移人口平稳有序进城落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基本建立,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比例提高,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逐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120个县城开展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示范。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2020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唱好“双城记”,会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双城记’我点的是两组地方,京津双城,成渝双城。”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要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唱好京津‘双城记’,有效贯通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工作深谋远虑、把脉开方。
到地方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常会将一份地图放在手边,叮嘱各地“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协调”这一关键词。
澳门,回归之初面积仅20多平方公里,经济结构长期“一业独大”。
“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整合优质资源,深化协同发展。”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澳门时指明方向。
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跳出“一城一地”得失来思考发展路径,是新时代城市工作的重要方法。
在北京,明确建设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上海,强调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在深圳,要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为超大城市明确发展定位。
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江河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一座座城市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筑起一个个增长极,优势互补,各展其长,汇聚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以“绣花”为喻,体现的是对城市管理精度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我到一些大城市调研,大家反映的突出问题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市政基础设施隐患较多,老化现象严重,地上和地下建设失衡。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统筹协调,排除各类风险隐患,提高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涉及设施运行、交通秩序、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没有精细化管理,很难发挥城市应有功能,更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破解问题是发力方向。
首都北京,曾因人口稠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饱受“大城市病”困扰。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尤其要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
破解拥堵难题,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多种出行方式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细绣”城市空间,社稷坛、太庙、皇史宬等重点文物腾退,“左祖右社”风采再现;“见缝插绿”,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抢”出绿地造森林……10余年来,北京探索出有效破解“大城市病”的基本路径和有效方法。
着眼破解“城市病”,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指明发力方向——
提升建筑安全寿命,要求完善建筑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完善生命通道系统,部署加强城市防灾避难所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城市管理主体责任,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城市正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数智化管理是强大支撑。
2020年3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来到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对杭州市运用城市大脑提升交通、文旅、卫健等系统治理能力的创新成果表示肯定,希望杭州在建设城市大脑方面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为全国创造更多可推广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随着数智化快速发展,城市是否更聪明了、运行是否更智慧了?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这个重庆的“城市大脑”,过去散落各处的数据,聚合、赋能,水、电、气、讯、桥、隧、轨道、管网等城市体征指标一目了然,对城市的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监测和分析,实现多个领域的精准管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数字赋能、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要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强化联合指挥和各方协同,切实提高执行力。”
山东青岛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将50多个市级部门、600多个作业单位纳入智慧化指挥调度体系;河南登封“网格治理+数字赋能”为提升文旅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水平打开新空间……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各地精细化、智慧化管理,为城市治理和群众生活带来便利。
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社区基层治理是有效保障。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军门社区考察时,提出“三个如何”的治理之问:“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一头连着百姓生活冷暖,一头连着国家长治久安。为做好社区工作,千千万万社区工作者辛勤忙碌,“90后”李肖娜是其中一员。
社区工作12年来,她所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海连社区,从一个硬件差、设施旧的老社区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网信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110报警服务|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热线|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www.bbse.com.cn 京ICP备2024044464号-1
Copyright©2024-2027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标达标企业管理中心
中国中标达标企业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本网站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48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