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腾格里沙漠全面锁定行动布局图,除了通过工程固沙、退化林修复等措施治理沙漠以外,中卫市还规划了“光伏治沙示范区”“林果增收样板区”“沙漠旅游度假区”等示范工程。
从“单一治理”转向“系统治理”,中卫市构建起防沙治沙用沙新格局,为守护黄河中上游安澜筑起生态防线。
2000多公里之外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合龙”点,去年种下的玫瑰蓬勃生长。隔绝万里黄沙的“绿围脖”,生机勃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系统观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年后,将“草”纳入这个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强调一字之增:“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着眼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总书记登高望远,打开视野。
理念一变天地宽。
治沙如此,治水、治山、治污亦如是。
问题在河里,但根子在岸上。湖南长沙浏阳河,长沙人民的“母亲河”,也曾因养殖废水、生活废水的排放而发黑发臭。“我们坚持流域综合整治,狠抓养殖污染治理,通过源头控污、集镇截污、农村减污,有效改善了河水水质。”浏阳市普迹镇党委书记赵舟飞说。
“上游重生态涵养,中游重控源治污,下游重基础设施建设。”长沙市水利局副局长彭万贵介绍,治理理念和方式的变化,让浏阳河恢复水清岸绿景美,成为百姓身边的“幸福河湖”。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等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创造性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把最珍贵的自然资产、最美的国土严格保护起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从内蒙古乌梁素海到甘肃玛曲草地,从江西于都的丘陵治理,到湖北石首的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我国实施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过1.2亿亩,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步提升。
实践之重——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一本“天空日记”,记录制度建设的铿锵脚步。
“环境变好了,天蓝了,水也绿了,我可以拍摄的主题越来越多。”河北石家庄市民王汝春,用4000多张照片记录同一片天空,见证蓝天之增。
“连续拍摄了11年,蓝天照一年比一年多。”王汝春打开电脑,展示自己制作的《2014—2024年石家庄市空气质量变化图》。这张图以空气质量指数100为水平线,空气质量优良天拍摄的照片放在水平线以上,污染天拍摄的照片放在水平线以下。
“一目了然!2014年的时候,污染天数比较多,大多数照片都在横线下边,而近些年随着空气质量越来越好,照片基本在横线上面了。”王汝春说。
如今,王汝春的镜头里不仅有蓝天白云,还有滹沱河澄澈如镜的河面、珍稀的野生动物,以及口袋公园里居民的幸福笑脸。
压减燃煤、调整产业、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接续实施,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攻坚克难,力度空前。
制度建设鲜明贯穿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
当年年底,因空气质量而备受关注的河北省,成为首个督察试点。督察组直奔问题、直奔现场,反馈报告直指病灶、一针见血。
曾经,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河北占了7个。如今,河北省设区市已全部退出全国“后十”。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对生态文明尤其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强调:“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形成生态文明体制的纲领性架构,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部署,以“制”促“治”,筑牢基石。
“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只有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制度才不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橡皮筋’。”习近平总书记严肃指出。
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全面压紧压实。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纵深推进。10年来,动真碰硬开展两轮督察“全覆盖”,第三轮已完成4批次督察,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环境效果和社会效果。
今年4月,《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发布实施,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作出更高层级、更加全面的规范。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不断建立健全。
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明确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根本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深入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全方位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课题,也是改革命题。
一边是企业发展需要新建厂房,一边是生态保护红线,如何破解?
江西鹰潭市生态环境局的解题办法就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我们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综合考虑污染物排放量管控、环境风险防控等,帮助一家新材料企业落户鹰潭市移动物联网产业园。”鹰潭市生态环境局政务服务科科长吴芳实介绍。如今,该企业已经顺利投产,带动当地铜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法律保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污染防治编、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前不久,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是继民法典之后,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必将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治本之策——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座城,成为生态优先的生动写照。
河北雄安新区大清河畔千年秀林9号地,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董增巨仔细查看一棵油松长势。“这是我在雄安种下的第一棵树,眼瞅着从3米蹿高到了5米多。当年种下这棵油松时,新区总体规划还未出炉,植绿就已经开始了。”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网信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110报警服务|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热线|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www.bbse.com.cn 京ICP备2024044464号-1
Copyright©2024-2027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标达标企业管理中心
中国中标达标企业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本网站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48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