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植绿、后建城。擘画千年大计,千年秀林是起笔,也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重绽光彩的白洋淀,到“会发电”的高铁站,再到一栋栋智慧楼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刻入城市基因。在这里,城市的黄金地段要留给公园、绿地。
推开中国星网总部的后门,就进入了中央绿谷公园,让许多北京来的年轻人真切感受到“妙不可言”,也吸引了更多创新人才。作为首批疏解央企中第一家进驻办公的企业,中国星网已吸引空天信息领域60余家链上企业聚集,助力雄安新区打造第一条产业链。
不远处,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有2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等入驻。一座充满活力的“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雄安新区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加具象。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今日中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生态福祉,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加坚定我们的战略抉择:“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生态文明也必将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愈发壮大。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如此,需要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暑期,广西桂林阳朔县迎来旅游旺季。漓江江面上,一张张电动竹筏载满游客。“以前这些排筏要烧燃油,不仅成本高,还有噪声、尾气。换成电动的之后,用电便宜还环保。”筏工徐卿深有感触。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漓江绿电中心负责人凡华介绍,漓江1200余艘竹筏“油改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2400多吨。
小小竹筏江中游,照见中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进程。
绿色能源发展迅速。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规模同比翻一番。
碳市场建设持续推进。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建设持续取得新进展。
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6.2%、53.3%,绿色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早晨骑单车、乘地铁,在家节约用电,这些都能计入我的‘碳账本’,攒下来可以做公益,也能兑换商品。”湖北武汉市民魏英积极分享“减碳”生活。
上海徐汇区乐山六七村小区,居民刘月梅对新投用的智能化垃圾箱房连称方便。“一靠近,投放口就会自动打开,旁边就是洗手池。”《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6年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居全国前列。
陕西延安黄龙县,街头摆放的四色垃圾桶井然有序。吃完晚饭,居民王玉芬把菜叶倒进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刚开始觉得麻烦,现在养成了习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从“随手扔”到“主动分”,群众环保意识加强,社会文明程度也在提升。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理念贯穿经济全领域、生产全过程,也融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直抵每个人的内心,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 ***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态环境要有保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记者 冯华、李红梅、寇江泽、董丝雨、潘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