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躬身力行、树立典范,又积极推动其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今天,该怎样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参观。
展厅内一处模拟实景,再现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刘老庄战斗。
1943年春,面对日寇残酷“扫荡”,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英勇抗击,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连82人全部牺牲。
倒在泥土与血水中的战士们,仍然保持着生前战斗姿势:有的嘴里咬着日寇的半边耳朵;有的手里揪着敌人的几缕头发;有的弓着双腿,双手紧握捅弯的刺刀……
展厅内,一件件文物吞噬过硝烟,历经了沧桑,无声讲述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诉说着精神的赓续。
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察看、同大家交流。总书记强调:“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讲好抗战故事,传承抗战精神。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同志都亲力亲为、坚持不懈。
在河北正定,高度评价1938年前参加革命的几位老同志:“咱们一辈子都要向人家学习……这些老同志在那个时候参加共产党,反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求解放出生入死”;
在福建宁德,为建好闽东革命纪念馆,9个月里4次主持地委办公会议研究部署,要求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广泛开展老区传统教育”;
到浙江工作,在丽水参观革命根据地旧址,还到浙东抗日根据地看望老同志;
在上海期间,深情讲述抗战时期同济大学六次迁校的故事,令师生们动容……
到中央工作后,从关心一个个革命老区到给新四军老战士们回信,从批示保护“万人坑”等抗战纪念设施到瞻仰纪念碑、参观纪念场所……行程脚步间、目光落点处,总书记通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垂范,让伟大抗战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既躬身力行、树立典范,又积极推动其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传承精神,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一次次隆重的国之大典、一项项重大的制度安排,以国之名褒扬纪念,砥砺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举行阅兵仪式——
2015年9月3日,在45辆礼宾摩托护卫下,抗战老兵方队率先驶过天安门城楼。习近平总书记立即起身,专注凝望着老兵方队,向这群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军人致敬。
方队中,有老兵拿着手帕,擦拭湿润的眼角;有老兵抬起颤抖的手,行军礼致意。时年89岁的翟维俊就在其中。左耳鼓膜震穿失聪,右胸被子弹贯穿,身上还有40多处枪伤……但目光依然坚毅,气概不减当年。
前一天,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为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一一佩挂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大家被总书记的话深深打动:“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代以来,这样的“首次”还有很多——
首次通过立法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日、公祭日设立当年即开展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以最高礼遇致敬,以崇敬之心追随。
传承精神,更加注重把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让广大青少年“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敌人的凶残!我们从抗战里生长,一切都为了抗战……”江苏省淮安市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前,几名佩戴红领巾的孩子高唱《新安进行曲》。
1935年10月,江苏淮安新安小学一批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在国之危难中踏上漫漫征途,用多种文艺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在那灾荒遍地、危机四伏的年代,走出校门,不仅安全难有保证,弄不好连饭也吃不上,但孩子们的话滚烫执着:“讨饭就讨饭,我们不怕!”“讨饭也要去宣传抗日!”
2021年“六一”前夕,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信中提到了那段光荣往事。总书记指出,新安旅行团“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
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向总书记汇报了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的情况。听到学校“在淮安、南京演出,计划沿着新旅的足迹到全国巡演”时,总书记表示肯定:“那说明你们那个剧还是不错的”。
唱一曲《新安旅行团团歌》、听一堂“新安旅行团”历史课、参观一次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牢记总书记嘱托,新安小学坚持用红色资源滋养学生,让伟大抗战精神永续传承。
引领发扬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为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精神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基础
今天,该怎样发扬伟大抗战精神?
伟大抗战精神,饱蕴红色基因,激扬天地正气,“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乘坐观光小火车,从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出发,经过花海果园、休闲农庄,绕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参加浙江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红色旅游,一路如行画中。
这些年,手捧习近平同志的两封回信,横坎头村人心里有奔头,脚下有力气。
横坎头村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这里在战争年代适合与敌人周旋,在和平年代却不利于发展。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家家户户靠土豆、红薯、南瓜糊口度日。“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
怎样发展?如何破题?愁坏了当地党组织和村民。
“老区”“优良传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2003年,捧读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回信,将这几个词串联起来后,大家一下豁亮了:“抗战时期凭着那股子精气神,那么困难都过来了,今天条件好了,怎么能掉队!”
说干就干。
道路是劣势,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一条红色旅游公路直通村里;
资源有优势,“以红铸魂、借绿生金”,走上“红色旅游+特色农业”发展新路。
“浙东红村”大变样。
“我感到十分欣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必然要跨越更多“娄山关”“腊子口”,防范更多“黑天鹅”“灰犀牛”。“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为新时代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精神支撑。
这是一本书的不同遭遇。
2021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杨家沟革命旧址提起一件史实。抗战后期,《甲申三百年祭》这本评价李自成功过的书,在重庆和延安遭遇了两种待遇。一方弃若敝屣,国民党报纸甚至发文攻击。另一方,毛泽东同志看到书后将其作为整风学习文件,叫同志们引以为戒。
这是对一餐饭的不同态度。
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侨界的一代领袖和楷模”。1940年,陈嘉庚先生率团回国慰问。在重庆,国民政府拨专款接待,几乎日日宴请,陈嘉庚却愁眉不展,连续三天在报纸上发表罢宴声明。到了延安,毛泽东同志就在窑洞外的露天院子里请他吃饭。白菜、咸饭,外加一碗鸡汤,这还是邻居老大娘得知毛主席有远客,特地送来的。目睹“延安作风”,陈嘉庚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其先进性引领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新时代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就要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自我革命,一刻不停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网信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110报警服务|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热线|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www.bbse.com.cn 京ICP备2024044464号-1
Copyright©2024-2027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标达标企业管理中心
中国中标达标企业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本网站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48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