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

Winning bid and meeting standards website

  • 习近平向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
  • 两部门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行动方案
  • 教育部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 (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要闻动态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总书记这样身体力行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中标达标企业网 | 发布时间: 2025-08-29 | 57 次浏览 | 分享到: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参观。

总书记强调:“88年前的今天发生的‘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起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到这里来就是接受精神洗礼。”“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历史如镜,丰碑不朽,精神永恒。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矗立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伟大抗战精神,指引着我们淬砺民族血性、捍卫民族尊严、书写民族荣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洞见将伟大抗战精神高度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一次次发表重要讲话,掷地有声;一次次到抗战纪念场所寄托缅怀,令人动容;一次次深情讲述抗战英雄的故事,发人深思……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身体力行。

引领认识精神

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迸发,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凝萃

今天,该怎样认识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述,回溯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读懂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深沉情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让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赴国难,“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

总书记提到过这样一位母亲。

“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1940年,八路军来到密云山区。邓玉芬对丈夫说:“咱没钱没枪,可咱家有人,在打鬼子这件事上,绝对不能含糊!”丈夫和5个孩子都上了前线。邓玉芬叮嘱孩子:“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丈夫和孩子们陆续牺牲,得知噩耗后,邓玉芬默默拿起镐头刨地种粮,举着针线做军鞋,使着鏊子给伤员做饭,凡是对抗日有益的事样样干,从早到晚不停。临终前,她对乡亲们说:“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支撑着中国人民“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总书记提到过这样一封家书。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的这封信写在英勇就义之际。遭受日寇酷刑长达八九个月,被鞭子抽烂了皮肉,老虎凳压断了骨头,她却以钢铁般的意志保守了秘密。

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提到了这封绝笔信,“前一段,我再次看了一些抗战家书,的确感人至深”“大家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战场上的将士们“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

总书记提到过这样一位军人。

“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目睹杨靖宇将军牺牲的岸谷隆一郎几年后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使抗日军民即使身处绝境险境,也依然“信念如炬,九死未悔”。

总书记提到过这样一副对联。

“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然而,“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最终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战争的硝烟散去,沐浴着和平阳光的我们,该怎样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层含义?

一个维度,是从民族精神深处探寻——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就流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然而,长期封建奴化教育和宗法制度桎梏禁锢了精神的光芒。当抗日战争爆发,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疼痛到了极点,沉梦就会碎去,血性就会回归,精神就会醒来。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紧要关头的大复苏、大爆发,同时又以极尽苦难的特殊磨砺升华了伟大民族精神。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这种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另一个维度,是从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中考量——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比较过这两次战争。

一败一胜,原因何在?

甲午战争时,日本媒体这样报道清军:“有将军携带妓女的,有打着蝙蝠伞的,有带着鸟笼的……”日军占领的城镇村落,商贩学会了用日语叫卖。日军驻扎的营地附近,有赶着骡马大车、拿着扁担的中国人等着揽活。

抗日战争时,全民参战的景象震撼了日本侵略者:“共产党地区的居民,一齐动手支援八路军,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助运送手榴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延安看了一场人民抗日剧社的演出,一位年轻人在结束时站起来,激动地高喊:“打死日本强盗!打倒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打回老家去!”全场观众齐声重复他的口号。斯诺后来感慨:“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

鲜明的精神对比,不同的战争结局。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和民族内部软弱涣散。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从“一盘散沙”转变为聚沙成塔、万众一心,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战斗力。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1938年,重镇失守,山河零落。比这更糟糕的,是国人思想上的迷惘混乱,哀叹“战必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不绝于耳,叫嚷徐州会战是“准决战”“敌人最后的挣扎”的“速胜论”也兴盛一时。

“全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这场战争能不能胜利?怎样争取胜利?”

毛泽东同志借着油灯的微光奋笔写下《论持久战》,集中全党智慧,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洋洋万言,犹如驱散云翳的旭日,拨开国人心头迷雾,指引着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论持久战》犹如“预言书”,抗日战争正是走过了这三个阶段,最后取得了伟大胜利。

以战略反攻阶段为例。1943年,八路军揭开中国战场战略反攻的序幕,主动发起卫南战役、林南战役、山东军区讨伐伪军的战役等较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敌后抗日军民共歼灭日伪军约31万人。与此同时,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进行反攻。

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最”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伟大抗战精神,汇聚起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伟大抗战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迸发,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凝萃,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领传承精神

   通知公告

【编辑:中标达标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