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政策体系 稳住重点群体就业
“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稳住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是重中之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曾获“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荣誉的刘攀飞感触很深。从“双一流”高校毕业后来到海南就业,在基层一线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积极到基层经风雨、见世面、磨砺意志,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他呼吁青年树立积极的就业观,也期盼开发更多就业岗位,拓宽青年就业之路。
各地人社干部表示,要多管齐下,不断丰富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我们以实施就业服务能力示范项目为牵引,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广东省广州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处长丁波平细数工作思路:完善服务,提高精准匹配率;夯实基层,推动就业创业e站、就业驿站、零工市场扩容提质;打造品牌,擦亮“赢在广州”创业大赛、“羊城邀约”实习活动、“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等品牌,以大湾区建设打造更加市场化国际化就业环境。河南省郑州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工作办公室主任苏军亮介绍,将着力挖掘岗位资源,实施“四个一批”扩岗行动,每年征集推出不少于20万个工作岗位,建立常态化“政校企”联动机制,将就业服务延伸至高校校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
甘肃省定西市劳务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海军对此深有体会。他介绍,近年来,定西市持续抓好有组织成规模劳务输出,带动上万定西群众到青岛以及周边城市务工,务工人员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今后将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四川省凉山州有脱贫劳动力 54.6万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是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时刻牢记嘱托,把促进脱贫群众高质量充分、实现就业增收致富紧紧抓在手上,做到有‘账’可查、有‘人’可为、有‘业’可就、有‘技’可用、有‘忧’可解。”凉山州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兴普语气坚定。
“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关系群众冷暖,关系民生底线。”山东省济宁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科科长王焱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根据不同困难群体的需求,精准识别、精准分类、专业指导、跟踪服务,统筹运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用心用情用力帮助更多困难人员就业增收、共享发展红利。”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要提升精细化就业服务水平。”北京市昌平区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李燕敏说。昌平区既有城乡结合部,也有生态涵养地区,同时高校多,各类重点群体的就业始终挂在李燕敏心头。她介绍,昌平区将综合施策,用好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锚定服务质量多维提升,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线上线下零工市场赋能数智平台,促进重点群体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传递民生温度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支撑,关系到稳就业、增就业、就好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对标对表中央部署要求,广大人社干部、专家学者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代表展开热议。
“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是贯彻国家就业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的基础条件保障和有力支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室主任、研究员陈云说,我国建立了五级服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并不断完善服务制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就业服务需求更加多元,就业公共服务迫切需要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模式、运用新技术,促进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规范化、多元化、数智化、精准化。
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可及化和均等化、专业化服务水平,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河北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杨燕伟表示,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合理布局服务资源。河北全力打造“城市15分钟、乡村5公里”便捷可及的就业服务圈,建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市场、就业驿站,每个县(市、区)打造2—3个具有示范引领性的基层服务网点。
“在最基层、最前沿、最需要的地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就业服务。”天津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处长李伟表示,将着力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快推广“家门口”就业服务,将服务网络铺到街道、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推进岗位收集、重点群体帮扶、失业人员管理服务等事项就近办,持续加大基层就业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不断有新的获得感。
以“人工智能+”赋能就业服务,有利于全面提升就业服务的速度、广度、温度和精度。大家表示,要推广“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真正实现政策直达、信息到手、服务到家。
“江苏聚焦健全数字化赋能和精细化管理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在全省构建‘大数据+铁脚板’新模式,积极探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路径。”江苏省就管中心(创指中心)主任夏文哲说,江苏率先建成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运用省级大数据交汇终端,开发“就在江苏”智慧就业服务平台、“苏心聘”、就业政策计算器等信息化应用场景,为实名入库的2878万名劳动者和180万户企业提供优质就业公共服务。他表示,下一步将发挥数字就业先发优势,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与业务创新融合,推动“主动服务”提档升级。
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效。吉林省就业服务局副局长王术国表示,吉林打造了包含求职者、用人单位、培训机构等市场主体融合互动的“96885吉人在线”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用户精准画像、人岗精准匹配、就业精准帮扶、政策精准推送”靶向服务模式。下一步,将强化数字驱动就业服务,结合跨领域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科学研判能力。
多元化的就业创业服务离不开市场化机构助力,广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智集团积极践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国家队’的使命担当,加强与央国企和知名外企、民企等各类用人单位的对接,积极挖掘用人需求,努力开发更多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中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玉龙表示,将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辅导、能力素质培养等职前培训服务,助力毕业生找准定位,更好开启职业生涯。
“党中央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战略部署,举旗定向,擘画蓝图,为稳就业工作增添磅礴动力。”智联招聘集团董事长、CEO郭盛表示,将继续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领军企业作用,依托AI、大数据等技术,为人岗精准匹配提供助力,推动人力资源产业数字化发展,为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贡献更大力量。
加强权益保障 筑牢和谐之基
就业是和谐之基,与千家万户的幸福美满息息相关。学有所成、成有所就、业有所立、人尽其才、各展其长,社会和谐就有了压舱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为促进就业、保障劳动者权益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成为广大人社干部的共识。
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让法律和制度为劳动者权益保驾护航。
“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浙江省衢州市人社局宣传调研科科长陈琪认为,要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劳动关系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法律制度,发挥劳动法律制度在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网信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110报警服务|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热线|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www.bbse.com.cn 京ICP备2024044464号-1
Copyright©2024-2027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标达标企业管理中心
中国中标达标企业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本网站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48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