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7月14日(星期一)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曹媛媛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进行经济数据例行发布,我们邀请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先生,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先生,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曹媛媛女士。
现在,先请邹澜先生作情况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邹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人民银行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向大家报告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和金融统计数据,我和三位同事会一起回答大家的提问。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全球增长动力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潘功胜行长在5月份新闻发布会上,谈了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解,简单说就是,流动性要保持充裕,社会融资条件要比较宽松,综合融资成本要比较低。政策实施要根据形势变化相机抉择,节奏和力度要适时适度。从国际对比看,近些年持续多次降准降息,货币政策的状态是支持性的,政策效果也在不断累积。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12次;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
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在5月份出台实施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框架,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营造适宜的环境。
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8.3%,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7.1%。如果把地方专项债置换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影响进行还原,按可比口径,贷款同比增速还要更高一些。二是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1—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为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三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1.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8.8%,科技贷款同比增长12%,这几项都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四是金融市场韧性增强。在外部环境和全球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的背景下,股债汇等主要金融市场保持平稳运行。
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需要时间的,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下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评估前期已实施政策的传导情况和实际效果,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更好地推动扩大国内需求、稳定社会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我就先介绍这些,把更多时间留给大家提问。
邢慧娜:
现在欢迎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上半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措施,目前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何?我们也很关心下半年人民银行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方面还会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邹澜: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想很多其他媒体朋友也非常关注。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围绕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强化货币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货币政策方面,坚持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5月7日潘功胜行长宣布了一揽子共10项货币政策措施。数量上,综合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大中长期流动性支持。价格上,注重发挥利率工具的调控作用,下调政策利率,降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和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整治规范利率违规行为,强化利率自律管理。结构上,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加力支持提振消费、科技创新等重点内需领域。一揽子政策已在1个月内全部落地实施,对提振市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持续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刚才我介绍了上半年的金融数据,也是政策效果的重要体现。
信贷政策方面,强化政策引导和考核评估。持续完善政策框架,推动出台《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系统加大对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领域信贷投放。完善“五篇大文章”考核评估机制,形成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效果评估的工作闭环。发挥好金融支持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提质升级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保障外贸企业融资需求,优化跨境支付结算服务,助力稳就业稳经济。5月末绿色、科技、普惠贷款分别同比增长27.4%、12%、11.2%,保持了较快增速。
下阶段,人民银行将进一步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各项已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执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总量方面,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总量环境。
结构方面,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聚焦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民营小微等方面,强化政策协同联动,用好用足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传导方面,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更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银行业市场竞争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
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方面,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象新闻记者:
请问今年上半年信贷总量和结构情况如何?谢谢。
邹澜:
这个问题请调查统计司的闫先东司长回答。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闫先东:
谢谢记者的提问。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效果上看,上半年信贷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
信贷总量保持平稳增长。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保持较高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
分借款主体看,企(事)业单位贷款是信贷增长的主体。上半年,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主要构成,表明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体现了金融机构持续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网信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110报警服务|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热线|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www.bbse.com.cn 京ICP备2024044464号-1
Copyright©2024-2027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标达标企业管理中心
中国中标达标企业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本网站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483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