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管理与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

Winning bid and meeting standards website

  • 在家门口看病就医有新变化!国务院批复
  • 中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疾控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 去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0万件,位居全球第一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造活跃
  • 聚焦人工智能 引领开放合作——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前瞻

   要闻动态

国务院新闻办就2025年上半年货币信贷政策执行及金融统计数据情况举行发布会

来源:国务院 | 作者:中标达标企业网 | 发布时间: 2025-07-15 | 2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不寻求通过汇率贬值获取国际竞争优势。人民银行的汇率政策立场是清晰和一贯的,将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同时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今年人民银行出台了支持科技金融的一系列增量政策,创新推出了债券市场“科技板”,请问目前进展和成效如何?下一步有何考虑?谢谢。

邹澜:

这个问题请金融市场司曹媛媛女士回答。

曹媛媛:

感谢您的提问。做好科技金融工作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今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两项增量措施,一是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二是建立债券市场的“科技板”,从信贷、债券、股权等多方面,推动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目前政策实施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第一,关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目前此项政策增量、降价、扩面。截至2025年5月末,银行和企业签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金额达到1.7万亿元,是2024年末的1.9倍;发放贷款余额6140亿元,累计支持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为3983个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第二,关于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这是支持科技金融的一项创新性举措,通过在债券发行交易制度上作出差异化安排,支持三类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一是金融机构,二是科技型企业,三是股权投资机构。截至6月30日,从5月推出以来,债券市场已经有288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6000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超过4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既促进了新兴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也为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科技创新债券的三类发行主体中,我今天想着重介绍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大家知道,股权投资机构是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但是这些机构往往是轻资产的机构,同时投资周期比较长,以前这类机构较少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投资人对于这些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的债券也比较审慎,他们的融资成本实际上也相对比较高。这次为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发行债券,我们专门创设了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由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与地方政府、市场化信用增进机构一道,为股权投资机构发债提供担保、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一系列增量的支持。此外,风险分担工具也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债券的发行。

截至6月30日,银行间市场共有27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53.5亿元,其中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有5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获得了风险分担工具的增信,实现了三方面政策效果:一是债券期限更长。通过一些含权的多样化的期限设置,这些股权投资机构得以发行5年期、最长10年期的债券,能够更好地匹配股权投资资金使用的特点和融资需求。二是发行成本更低。这几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债券发行利率处于1.85%—2.69%的较低水平,市场认购非常踊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的债券是由风险分担工具提供的担保,所以发行利率反映的是风险分担工具的信用,这样大大降低了民营股权投资机构的债券融资成本。三是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成功发行债券的股权投资机构普遍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管理业绩比较出色、管理团队也比较优秀,是投早、投小、投长科技、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股权投资机构将发债资金用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扩募等,有效发挥了基金管理人的引领作用,也更好地带动了社会资本投资科创领域。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用好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发挥中央和地方合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债券市场发展,培育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请问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增长呈现哪些亮点?如何看待?谢谢。

邹澜:

谢谢,这个问题请调查统计司闫先东司长回答。

闫先东: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

从上半年金融总量数据来看,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6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8.9%和8.3%,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高0.8和2.1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合理增长,金融体系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83万亿元,同比多4.74万亿元。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前发力,金融体系强化配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较多。上半年,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4.32万亿元。其中,国债净融资3.37万亿元,同比多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4.29万亿元,同比多2.52万亿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稳固。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74万亿元,同比多增2796亿元。

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较上年同期回升,保持流动性充裕。一是政府债券靠前发行,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增加较多,相应的货币派生增加。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较多,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增加6.01万亿元,同比多增3.19万亿元。二是信贷平稳增长,对货币派生也有支撑。此外,上年同期整治资金空转的措施使得上年同期货币供应量基数较低。今年企业存款增长恢复,推动货币供应量增速回升。上半年,企业存款增加1.77万亿元,同比多增3.22万亿元。

总体看,上半年金融总量合理增长,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

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请问今年上半年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如何?下一步,人民银行在做好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有何安排?谢谢。

邹澜:

谢谢,请信贷市场司彭立峰司长回答这个问题。

彭立峰:

谢谢你的提问。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是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民营和中小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持续健全金融支持体制机制,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普惠性和便利度。

一是加大对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首先抓好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举措的落实,推进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定期开展政策效果评估,引导金融机构牢固树立“一视同仁”的理念。截至今年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是34.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6%,近5年的年均增速超过20%;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是44.95万亿元。

二是推动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就是LPR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试点开展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工作,推动民营和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5年5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私人控股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是3.69%和3.45%。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66和0.6个百分点。

三是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多元化。发挥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撬动引领作用,对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提供增信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建立完善并积极推广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便利中小企业融资。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做好民营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一是进一步健全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政策体系。开展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普惠小微贷款、民营经济贷款合理增长。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信息共享、金融衍生品等的积极作用,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

   通知公告

【编辑:中标达标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