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注重目标引领,把握政策取向,讲求时机力度,强化系统思维,各项工作能早则早、靠前实施。一是坚持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持续培育财源、税源,统筹各类财政资金资产资源,推动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相结合,通过盘活存量来带动增量。二是坚持精打细算、保障重点。以更严的要求和更可操作的举措,把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落到实处,集中财力办好大事要事。三是坚持管理挖潜、花钱问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坚持民生支出、建设支出与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树牢绩效理念,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来。四是坚持防范风险、严肃纪律。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有效应对可能冲击财政平稳运行的风险,以严明的财经纪律强化震慑、保障落实。五是坚持前瞻谋划、引导预期。做好政策研究储备,协同推进财政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注重倾听市场声音,积极回应舆论关切,提升政策引导力、影响力。
(三)2025年主要财政政策
支持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综合运用相关财税政策工具,推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更好惠民生促消费。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申报流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撬动更多大宗消费。支持扩大健康、养老、托幼等服务消费,促进数字、智能、文旅、体育等消费新热点加快发展。新增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地方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大财政与金融政策联动力度,对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餐饮住宿、家政等相关领域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贴息。完善免税店政策,推动扩大入境消费。深入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推进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支持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资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提高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质量。合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加快债券资金预算下达,及时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通过信息化系统等实时跟踪,实现项目分配、资金下达、使用进度等全流程监控,避免资金闲置、挪用、浪费。加强财政与金融配合,出台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着力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完善关税等进出口税收政策,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海外仓发展。制定政府采购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保障内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支持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做好财税制度设计,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对制造业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促进发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安排118.78亿元、增长14.5%,推动制造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比上年增加500亿元,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鼓励先进、淘汰落后。支持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提高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深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加快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体系,优化产业投资类基金功能,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类基金,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强化企业在创新链、产业链中的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用好税收、专项资金、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开展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扩面增量,缓解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部门协同,推进清理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支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中央本级教育支出安排1744.43亿元、增长5%。推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差距。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全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支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和办学条件改善。提高中央高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中央对地方学生资助补助经费安排809.45亿元、增长11.5%。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3981.19亿元、增长10%,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础研究比重,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经费保障。完善国家实验室经费稳定支持机制,加大对科研院所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任务与经费的统筹,健全审核把关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与各类创新主体使命定位相适应的分类支持机制。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突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央地协同,支持国际、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支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
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积极支持援企稳岗,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推进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强化卫生健康服务保障。组织开展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99元。支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突出需求导向做好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将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配合做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落地实施工作,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平稳运行,研究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范围。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支持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人口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进一步支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效发挥战略储备基金作用。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和城乡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投入机制,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政策,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高质量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力作。促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支持发展冰雪运动。强化国家队经费保障,支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中国网信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网络110报警服务|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中国互联网协会|北京文化市场热线|扫黑办智能化举报平台
中标达标企业信息网 www.bbse.com.cn 京ICP备2024044464号-1
Copyright©2024-2027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标达标企业管理中心
中国中标达标企业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本网站内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483463